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挂钟馗像,赛龙舟,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但端午药浴也是重要的习俗之一。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是菊科中入药的佩兰,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汤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药蒸气沐浴全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健身防病方法。药浴时,除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温热作用)外,主要是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药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从体表和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可起到舒通经络、活血化瘀、驱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药物的气味进入人体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药浴的使用在我国由来已久。据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即用佩兰煎汤洗身。及至清代,药浴不仅作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广泛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
药浴分以下三种形式
浸浴一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加清水约10倍,浸泡20分钟,煎煮30分钟,将药液倒入浴水内,即可浸浴。一剂药可用2~3次,每次浸浴20分钟,每日一次。可全身浸浴也可局部泡洗。熏蒸二将药物置纱布袋中,放入较大容器中煎煮,用煎煮时产生的热气熏蒸局部,或用蒸气室作全身浴疗。通常,趁药液温度高、多蒸气时,先熏蒸后淋洗,当温度降至能浸浴(一般为37-42℃)时,再浸浴。烫敷三将药物分别放入两个纱布袋中上笼屉或蒸锅内蒸透,乘热交替放在局部烫贴,可加上按摩,效果更好。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2~3周为一疗程。多用于治疗与康复。
— 饮雄黄酒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自然少不了药浴防病健身。现在一般是用菖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