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围绕百年建党重大主题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宣传思想工作角色定位演变与经验”“百年大党的青春之道与时代意蕴”“延安时期党的形象塑造与传播路径”三个方面,组织研究力量,深化学理阐释,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贡献学术智慧。
宣传思想工作角色定位演变与经验
梁文晓
回首近代历史,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救国方案轮番实施,但都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直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彻底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百余年来,在助力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挽救民族的因素中,宣传思想工作可以说居功至伟。
指引人民掌握真理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通过宣传思想工作,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观点和意图、宗旨和使命,传播了马列主义和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人民科学认识解放之路,凝聚共识和汇聚力量,唤醒人民的自觉和磅礴伟力。自此,才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征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理论不会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这点。中国共产党诞生前,许多仁人志士已在奔走呼号、抛头颅洒热血,其心也诚,其情也切,然而,所有行动最后都归于失败。这些失败,自然不都是没有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缘故,但归根究底,与宣传思想工作的低效或无效密切相关:或是所宣传的并非先进的理论,理论的智慧和力量无法满足革命的要求,或是宣传思想工作不契合人民所需,无法点燃人民的革命热情,因而都无法真正唤醒人民。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启迪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宣传思想工作主要是引领人民掌握先进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讲好人民故事、引领社会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引领人民和真理相结合的工作,起着引航灯的作用。
历史演变
从概念源起看,宣传思想工作主要是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理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首次正式提出“宣传工作”这一概念(在“盟员的条件”第二条中提出“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列宁大量使用“宣传鼓动工作”概念,并细致区分宣传、鼓动与组织之间的差别。中国共产党最初直接使用马列主义的概念指称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如“宣传工作”“宣传鼓动”“教育宣传”“政治宣传”等。新中国成立后,“宣传工作”概念被较多地使用。1989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使用了“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概念开始被使用起来。
从实际工作看,宣传思想工作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期。各地的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成立后,即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出版了《新青年》《劳动界》《共产党》等刊物建立宣传阵地。党的一大的召开,更是从组织上确立了宣传工作的地位,在《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其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关于建立与发展党团工会组织及宣传工作的决议》《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等一系列议决案、草案和计划相继通过,使宣传思想工作逐渐成为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的常态化系统工作。
考察宣传思想工作的百余年历程,其大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大阶段,形成了相应的角色定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播火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是核心主题和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围绕这一主题扮演了革命的播火者角色:传播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运动;深入群众,引导群众提升革命觉悟;弘扬革命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革命点燃了火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山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核心主题和中心工作是巩固国家政权和变革社会制度。党充分开展宣传工作,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具有奠基性和开拓意义,扮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山匠角色:宣传马列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开展党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树立先进典型,激发人民勇战困难斗志;开展“双百”宣传,塑造和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胜利提供了强大支持。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拓荒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为党的核心主题和中心任务。为适应这一现实,宣传思想工作肩负起解放思想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社会舆论的双重使命,扮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拓荒者角色:宣传基本路线,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抵制和反对错误思潮,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开展革命历史和现实成就教育,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开疆拓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筑梦人。新时代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为党的新任务和中心工作。宣传思想工作肩负着守正创新的使命,扮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筑梦人角色: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的文化自信;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开辟意识形态新阵地;描绘中国梦,筑牢共同理想之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铸魂筑梦。
工作经验
建党百余年,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宣传思想工作经验:坚持以党在特定阶段的中心任务为中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人民群众立场;处理好宣传思想工作和党的中心工作及其他工作关系,处理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发动群众的关系,处理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守正与创新关系;注意队伍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等。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宣传思想工作实践表明,宣传思想工作搞好了,党的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取得伟大胜利,而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党的工作就会遭遇挫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引航灯作用,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确保党的事业长盛不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研究”(2020BKS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
党的自身建设路径与经验启示
刘家林
回首百余年风雨路,中国共产党在旧中国的黑暗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才创造了今天的“中国奇迹”。正是依靠一种自我革命的勇气、守正创新的魄力、敢于斗争的胆识,我们党历经百余年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充满生机活力,依然风华正茂、朝气蓬勃、青春常驻。
自我革命:
党永葆先进的制胜法宝
细细研读百年党史,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就是一系列勇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我们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实践中,把握住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朴实真理,勇于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病症,靠自己解决自身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都是经过由表到内的深刻改造、深度重塑,才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党通过革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影响,反对党内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在许多重要历史关头勇于自我纠错,保证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党的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遵义会议成为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延安整风运动保证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等。在领导中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党自我革命的形式不断创新,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整治不正之风,不断祛除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夺取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全面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从历史使命来说,我们党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执政考验,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都是以正视问题的勇气,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扫除政治灰尘,保持全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斗志。一代代共产党人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践行“责之重者”,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续写百年大党的新荣光。
守正创新:
党焕发活力的固本良方
守正创新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事物。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守正创新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方法。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从未向困难低头,以思想破冰聚奋进之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旺盛生命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摒弃思想教条化,开具一剂剂救亡图存的变革良方,形成了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进入新时期,党在守正基础上勇于创新,问诊把脉开良方,坚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为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坚持守正创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强国良方,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举旗定向、领航掌舵、谋篇布局,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人“强起来”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
国家没有创新,就会被时代抛弃;政党没有创新,就会丧失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守正创新意识,将党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引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成功地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演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探索中,强化守正创新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共产党青春的“固本良方”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化解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续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新篇章。
敢于斗争:
党塑造风华的精神瑰宝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鲜红底色。它体现的是党意志顽强的精神特质,展现的是党风华正茂的强大精神优势。
党的百余年历程蕴含着强大的斗争精神,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生动记录着共产党人上下求索、革新图强的奋斗史。无数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仁人志士用行动证明了党进行的一切斗争,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党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的改革开放,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防风险、化危机、应变局,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翻开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没有斗争,就没有今日之中国阔步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血脉,在实现伟大梦想中,不断锤炼不畏强敌、不惧牺牲、敢于斗争的风骨。一代代共产党人赓续立国兴国强国的红色瑰宝,在进行伟大斗争中,与民心民意同向而行、同频共振,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不断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华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研究”(2020BKS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
延安时期党的形象塑造与传播路径
王树华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当时各种反动势力的信息封锁、新闻限制、污蔑诋毁等不利条件。但是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利用党媒报刊、电子媒介和外国媒体等多种路径塑造、提升和传播自身政党形象,把民主平等、救国救民等良好形象传向了全国乃至世界,赢得了民众认同,最终取得了胜利。
恢复与完善党媒报刊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不久后就恢复发行了1931年在瑞金创刊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2月又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改组后的《新中华报》在报道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日斗争的同时,全面报道陕甘宁边区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揭露国民党搞反共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面目,很好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形象。事实上,早在1937年4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就发刊了以政治理论宣传为目的的《解放》周刊。1939年1月《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4月《中国青年》复刊,10月《共产党人》创刊;1940年2月《中国工人》和《中国文化》创刊,3月《边区群众报》创办;1951年5月《解放日报》成立。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共产党仅在陕甘宁边区就创立了多达12种报纸和61种类型的期刊。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也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宣传自身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筹办于南京、创刊于武汉、搬迁至重庆而三易其地的《新华日报》。《新华日报》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在与国民党新闻检查机构巧妙周旋的同时,坚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真实报道边区建设成就,有力地维护了党的形象。
建立广播电台与电影团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为了让世界人民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1944年,新华社还开设了英文文字广播,负责向国外公众介绍中国抗战、中国共产党和边区发展新貌。电台以“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报道国内外时局的动向,有计划有系统地宣传我党我军与解放区的事业和功绩,揭发国民党的腐败黑暗统治,并宣传与鼓励其统治区广大人民的民主运动”为目标。红色广播电台的出现不仅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形象,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有效打破了当时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特殊,最能生动塑造与传播政党形象。延安期间,一批进步电影人为延安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延安电影团先后拍摄和放映了《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秧歌运动》《祖国儿女》《十月革命》等优秀影视作品。特别是《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具有广泛的影响,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军民自力更生、努力生产的情景,电影的宣传作用经常延伸到电影以外。同时,电影团还组织放映队,为边区老百姓放映电影,深得群众的喜爱。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抗战救国、自力更生等形象融入电影作品之中,让民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感知党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形象传播的效果。
借助外国媒体与记者
延安时期,由于国民党封锁围堵,世界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和边区知之甚少。当时,在政党形象塑造与传播中,部分秉持较为公允立场的国外媒体的报道具有较强说服力,传播效果也较好。对此,中国共产党邀请或帮助国内中立报刊、民间报刊和同情中国共产党的记者、民主人士等前往延安参观或访问,通过他们向国内外民众宣传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提升党在国统区、沦陷区等民众中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也借助国外媒体与记者,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扩大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碍进入陕北苏区,成为第一位来到陕甘宁边区的外国记者。在与毛泽东同志数次长谈后,斯诺在上海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了他与毛泽东同志的谈话内容,又在《美亚》《亚细亚》《星期六晚邮报》等期刊发表大量关于访问苏区的文章,毛泽东同志头戴八角帽的光辉形象首次出现在西方世界。斯诺根据在陕北的见闻出版了《西行漫记》,让世界认识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随后,美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尼姆·威尔斯、美国《美亚》杂志主编菲利普·贾菲、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瑞士记者沃尔特·博斯哈德等多位外国人士奔赴延安参观或访问,把自己在边区的见闻通过新闻、书信、著作等报道出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1944年6月,中外记者访问团冲破国民党的层层阻挠到访延安。中国共产党对记者团热情接待,周密安排他们在延安的生活,对边区的采访也不加任何限制。中外记者团深入边区农村、工厂、学校、抗日前线进行参观访问,对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他们看到了解放区社会井然有序、自由民主、蓬勃发展的形象。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共有10多个国家100余位国际友人曾到边区访问、参观或工作。这些外国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军政观察家等陆续做了一些客观真实报道、宣传边区的活动,增强了世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有力地反击了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
抗战时期的延安位域偏僻,物力匮乏。中国共产党在自身经济困难、宣传媒介缺乏、传播渠道受阻等情况下,面对国民党和日伪等反动势力的新闻封锁和围追堵截,努力创新方法和手段,善用多重媒介力量,成功塑造了自身良好的政党形象,赢得了人民广泛支持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作为党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加强党的形象建设,为党赢得更广泛的人民支持、增强党的威信、提高党的战斗力添砖加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研究”(2020BKS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