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治

生卒时间:628年-683年,享年55岁

在位时间:34年;时间很长,名气却不高;

出身:李世民第八子,以仁孝知名,后被立为太子;

如何上位:以太子身份继承帝位

如何死的:病死

帝号含义: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帝,日本天皇也不知道是不是学他。估计这也是武则天想出来的,为了凸显“天后”的名头;

年号含义: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这皇二代的年号也有点乱;

主要辅政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

生平:

李治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有人用感情用事、软弱、且不读历史来形容他。而李世民认为其仁孝,性格好,重感情。只要李治当皇帝,李世民的其他儿子可以性命无忧。岂不知李治自己杀起李氏子孙毫不手软,舅舅长孙无忌也被他逼自杀。最令人想不到的是,他扶起一个武则天,更是差点灭掉老李家,篡李家的皇位。估计李治死后到了地下,也是挨打的份。

但李治的无论是朝廷治理、对外开疆拓土、打击外敌、巩固中央集权等等,都是做出了很多皇帝无法做到的功绩。但李治的盛世,却在历史上没人提起。

628年,也就是李世民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李治出生在皇宫,母亲是长孙皇后。长大后,并没有明显参与储君之位的斗争,反而是很认真的学习《孝经》的经典,而且表现完全是个好学、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好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他的其他兄弟哥哥之类,不断争夺储君位置的熊孩子,李治表现的非常让人放心,也很让人舒心。从结果来看,这样的孩子才是最有心计,最可怕的,反正皇帝是给了他了。

643年,李治15岁,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李泰因为参与争夺太子之位,且威胁李治等人,被李治告发,最后李世民一怒之下,立李治为太子。可以说是乖小孩得到了最幸运的奖励,但这却是大唐皇朝和李氏家族的一个很恶的“奖励”。

之后几年,李世民开始了培养下一代的工程,无论是上朝、商议国家大事、讨伐高句丽等,都费尽心思让李治参与,学习治国理政。据说在李世民讨伐高句丽胜利后,回到并州时生了一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嘴吸毒脓,并扶着李世民的车驾步行多日,让李世民减少颠簸的痛苦,这招一出,让李世民非常非常的感动。

所有能做出这种狠事的人,都是狠人狠角色;吸脓包可不是谁都能做得出的事情,遇到这种人一定要小心,所以才有李治后来的很狠的事情。

649年,李世民因病去世,临终前指定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李勣为辅政大臣,并亲自嘱咐李治说,只要这两人在,你就能坐稳皇位。

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650年,李治立嫡妻王氏为皇后;

同年五月,在感业寺遇到按规定出家的武则天,两人再次重逢,互诉衷情;

651年,李世民孝服一满,李治就将武则天接入宫中,第二年5月,被封为二品昭仪,李世民的才人正式成为李治的妃子。武则天开始了她史上绝无仅有的权力之路。从李治将武则天从李世民的女人、尼姑,转变为自己的女人、封品,甚至后来立为皇后,整个过程虽然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李治最后还是做成了这件事情。也可以说武则天借助李治的权力,完成了这件事情。可见,在当时的朝廷和民间,李治是享有极高的声望和权力。比李世民等人的只高不低,这除了当时是社会快速发展、天下太平的盛世外,相信也是李治的治理能力得到天下臣民的认可。真正的盛世,其实是这种大家都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毕竟,太平、安乐才是根本。

651年,西突厥叛变独立,李治派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府兵三万,回纥骑兵五万,分两路征讨;后来在大雪天气下出敌不意发动攻击,取得了斩首九千的胜利,但无法完全消灭叛军。后来在程知节和苏定方等人的再次出击下,才生擒阿史那贺鲁,灭亡西突厥。取得了李治第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并昆陵、蒙池二都护府。

653年,权力之争引发的内乱终于爆发,包括公主、贞观名臣的后代如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谋反,众多势力卷入其中,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但未起事之前计划就已经败露,之后大部分人被杀,李治借此机会发了狠,对宗室势力进行了一次清除,部分没有参与的也被治罪,几乎所有对他的帝位稍微威胁的宗室力量都被打击,全面巩固了自己的位置。

655年,武则天经过几年的经营,基本控制了李治的想法,在无数人官员、元老和舆论的反对之下,一意孤行,不惜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贬官到外地,废世家大族出身的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也可以看做是李治第一次发声,是为打压旧臣、夺回作为皇帝的权力和威严的一次试探性行动。结果是李治全胜,关陇世家出身的、以长孙家为代表的势力全面失败,不但没有阻止皇帝改立皇后,势力还被严重打击。从此,这些大家族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正是有了平民势力的崛起,才有武则天后来的女皇帝,才有武则天时期的盛世之治。

657年,李治开始计划迁都,要在洛阳重建都城,号称东都。这也是隋炀帝杨广想干的事情,李治再次拿出这个计划,开启了唐朝东西两都制的历史。

包括讨伐高句丽、迁都洛阳,其实都是当时朝廷一定要做的事情,所以,不断杨广要讨伐高句丽,李世民也一样要讨伐高句丽,到了李治的时候,还是要再次讨伐高句丽。李世民没有迁都洛阳,没有建设洛阳,但到了李治时期以及武则天时期,就又要大张旗鼓的建设洛阳,要以洛阳为都。李治的《建东都诏》上说: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也就是无论是经济、地理、国际事务等方面,都是洛阳更适合为京城。

660年,李治身体变差,经常头晕目眩,无法处理政务,武则天开始插手政务,并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后来,权力渐渐转移到了武则天手中,李治的皇权开始旁落。

663年,唐军讨伐百济,并大败其援军倭国,百济被灭,国王逃到高句丽。

665年,李治带领文武百官等,到泰山封禅,成为历史上少有的成功到泰山封禅之一。估计这个时候,也是李治一生中最得意、最风光的时刻了。但,虽然泰山封禅,李治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由留下足够大的名声,反而因为武则天的事情被污。

668年,唐朝再次讨伐高句丽,这一次李治的大军彻底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将这个半岛纳入统治,这也是李治统治期间最辉煌的时候。李治治下的唐朝疆域,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时期最大的。这件事情是从杨广到李世民都没有办成的事情,却被李治办到了,这也是一种能力和资本。伟大的君主,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名声很多时候靠的是历史机遇、巧合和一些舆论需要造就的。

674年,李治下诏,改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其实,权力已经被天后武则天掌握,朝廷称两人为“二圣”,武则天与李治开始平起平坐。

675年,李治的病更加严重,本来计划将权力正式移交给武则天,但在大臣们的反对下,李治没有办成。而武则天则开始了另一条路,那就开始建设文化事业,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比如召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书籍,按当时计算单位总量达一千余卷;可谓是非常庞大的文化工程,在当时还是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其实这种文化工程还是传统习惯,自古有之,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热衷这种事情。

683年,李治在贞观殿病逝,享年55岁,并留遗嘱要求“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等于临死前,将武则天扶上马,再送一程,尽责尽力的做到了前任领导的职责。

李治一生育有8个儿子,4个女儿,其中有4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是武则天所生。皇位有李治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李显继承,但在第二年就被武则天废掉,15年后又被立为太子,再过了5年又当上了皇帝。这么离奇、奇幻的经历,估计也是历史第一人了。皇帝的母亲还是母亲的人,也只有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