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出门必备一样神器——充电宝,因为手机耗电量大,有的旧手机半天不到就没电了,出门不带充电宝会很不方便。但最近发生的一起航班上充电宝自燃的事,使大家关注到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今天我们来说说关于充电宝的一些事,请细看图解。

2月25日,南方航空公司CZ3539(广州—上海虹桥)航班在登机过程中,一名已登机旅客所携行李在行李架内冒烟并出现明火,机组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及时进行处置,未造成进一步损害。经初步了解,是行李内充电宝着火,事发时充电宝未在使用状态。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飞机上发生充电宝自燃事件了。

1月31日,俄罗斯航空一架从莫斯科飞往伏尔加格勒的飞机,在降落后不久机舱内突然冒烟并伴有火光。这是一名乘客持有的充电宝起火并导致飞机客舱充满烟雾。

去年2月18日,哈尔滨飞往日本名古屋的春秋9C8617航班在飞行途中,一名乘客的行李内连着手机的充电宝突然起火,并有烟雾冒出。事发后,乘务组立即按照处置预案和应急训练处置要求,使用灭火瓶将火扑灭,并将充电宝放在盛水的容器中浸没,飞机迫降在沈阳机场5个多小时。

可见,充电宝发生冒烟、自燃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很多充电宝还是在未使用状态下发生的自燃。

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耗电量较大,而且目前很多航空公司已开放在飞机上使用飞行模式的手机等电子类产品,很多乘客出行时都会携带锂电池移动电源——充电宝。值得注意的是,锂是极不稳定的金属,含锂的电池或者充电宝在摩擦或者碰撞中容易产生高温、火花。

携充电宝乘坐飞机注意事项

根据现行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和《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应遵守以下规定:

1. 严禁在托运行李中携带充电宝;

2. 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

3. 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00Wh但不超过160Wh的充电宝,必须经航空公司批准,且不得超过两个;

4. 严禁携带标识不清的充电宝;

5. 不得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对于有启动开关的充电宝,在飞行过程中应始终关闭充电宝。

选购及使用充电宝指南

2月25日这次事故中的充电宝自燃并非是旅客私自使用,而是在行李里发生自燃的,所以,除了要严格遵守携带充电宝登机规定外,如何选购与使用产品,也是大家要弄明白的!

专家表示,一些小品牌充电宝使用的是劣质电芯,内部没有保护电路,在使用时存在自燃风险。正规充电宝的电芯都有质量保证,有保护电路,自燃的概率几乎没有。

如何选购、使用充电宝?

1.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品牌移动电源,不要购买无品牌型号、无生产厂家、无电气参数标识的产品。

2. 选购时仔细检查移动电源的外壳。若充电宝起火,为了阻止火焰蔓延,充电宝的材质必须符合“不易燃烧及能阻止燃烧扩散”。同类型外壳,容量越大,其重量应相对越重。

3. 在使用或搁置过程中,应避免与重物或尖锐金属部件接触,防止内部电芯被重物压变形或被尖锐金属刺穿,导致电芯内部短路。

4. 在飞机上起飞颠簸推动中,经挤压有可能会发生危险,因此,充电宝随身携带,并放置于环境比较宽松的地方,也便于发生事故及时发现和处理。

5. 在日常使用中,请勿长时间使用,使用时应避免移动电源的输入、输出端口与钥匙等金属部件接触,防止发生短路。

了解处置规定,做到科学应对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国民航运输司2017年12月1日发布的《锂电池机上应急处置指南》规定,锂电池起火/冒烟时具有高温、燃爆等特殊危险性,在进行应急处置时与机上其他火情的处置程序不尽相同,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实施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从而保障飞行安全。

1. 查明物品,确认由锂电池引发。

2. 切断电源。关闭含锂电池设备电源,断开含锂电池设备的外接电源或与该设备相连的机上电源,断开机上相关电源。

3. 实施灭火处置。按事发位置,实施相应灭火处置,注意人员安全防护,准备冷却用容器,做好进一步应急处置准备。

4. 冷却降温。用水或其他不可燃液体对锂电池、含锂电池设备或相关行李进行淋洒降温;评估灭火后锂电池或含锂电池设备状态是否趋于稳定。如可能,由做好个人防护的人员将其从行李中取出继续进行冷却,或在行李相应位置处开口向内灌水冷却。

5. 移动和监控。确认灭火后的设备不再出现冒烟等现象,状态稳定后,使用注入水的垃圾箱、冰桶等辅助工具移动其至风险较小区域并做好监控。

正确使用应急设备

灵活运用辅助工具

机上可用于锂电池应急处置的设备有灭火设备和防护设备。

灭火设备包括海伦灭火瓶、水灭火瓶等。防护设备包括防护式呼吸保护装置、防火手套等。因锂电池的特殊危险性,海伦灭火瓶无法彻底扑灭锂电池火情,仅可扑灭锂电池燃烧的外部火焰,阻止周围物品的燃烧。水灭火瓶既可消除明火又具有一定的冷却作用,可作为应急处置的首选。

除这些设备外,可以考虑使用机上易得物品作为锂电池应急处置的辅助工具。例如:碳酸饮料、茶水、咖啡、果汁等不可燃液体,可以用来实施灭火和冷却处置;湿毛毯、湿枕头等,可以用来防止火源周围的物品被引燃和火势蔓延;机供品箱、冰桶、垃圾箱、餐车可以作为冷却或移动相关物品的容器;湿毛巾可以作为隔热防护用品等。(桑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