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孕育生成的,是沙地人智慧的结晶。沙地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和涵养了它。让我们走进沙地,了解沙地的民风民俗,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当秋风乍起,露水沾衣时,围垦大地上成片成片的络麻即将成熟,等待人们去收获。络麻是高杆作物,麻筋是络麻的精华,而麻筋需要用麻皮沤烂后才能取得。络麻由麻骨、麻皮、麻叶组成,麻皮紧紧生长在麻骨的外表,要把麻皮与麻骨分离开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手工剥离,俗称“剥络麻”。

剥络麻主要有三道工序,拔麻、夹麻和剥麻,也有人戏说是夫妻工程,其中的夹麻工序,独自一人是无法完成的。剥络麻很苦,每一道工序,都要用力量去对付。有人给剥络麻,总结出三个力,拔麻用的是猛力,夹麻用的是合力,剥麻用的是巧力。大多人家,因男人力气大,由男人为主拔络麻。

围垦农户种植的络麻,多以“印度种”为首选,围垦土地属沙性土壤,相对松软,印度种杆高,根系发达,络麻与络麻之间盘根错节,尤其垄沟边的络麻,因光合作用好,特别能长高长粗,粗壮的有甘蔗那么粗。而皮面上的刺儿,也特别的锋利,通常都要戴着手套拔,如带针织手套拔,用不了多少时间,手掌的掌心处,立马会被磨通。戴帆布手套拔,会耐用许多。拔络麻时,需带一条长条凳,侧着放在络麻垄上,一边拔络麻,一边把根部的泥敲干净,以便于搬运和夹剥。拔掉一垄或二垄,把拔下来的络麻,堆放在长条凳上,然后两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进行夹络麻,这也就是进入第二道程序了。

夹络麻是夫妻活,也是父子活,需要两人合作才能进行。夹络麻的工具,早先是两根尺把长的细竹做成的麻夹,俗称“麻夹筒”,但常常夹不了多少络麻,麻夹筒被磨损。后随着农具的转型升级,供销社生产资料部采购到铁管夹筒,夹络麻时大大减少了摩擦力,缓解了体力消耗,增强了麻夹的耐磨度,广受社员们推崇。

夹络麻,目的是使络麻皮与杆脱胶、去叶,以便于手工剥离。取一支络麻,靠根部以上尺把处,放于两支铁管中间,夹麻人带上三角皮套,用双手用力夹住铁管,让另一拉络麻人,右手抓住络麻根部,先缓慢拉一段,再左手接住络麻,看到络麻叶子靠近麻夹筒时,双手同时发力,顿时,络麻与叶片轻而易举地分离。此时,夹麻人同时也将麻夹筒用力,向身后一甩,使络麻麻利夹完。夹麻者须有相当的经验,夹得太紧络麻杆容易破碎,拉的人也会吃不消,剥麻时效力低下;用力过轻,拉麻的人倒是轻松,没有夹到位,麻杆与麻皮剥离困难。

夹麻时,随着夹过的络麻一点点堆高,拉麻人双脚几乎在原地用力,左右两只脚会在泥里越陷越深,而夹麻者脚边新鲜的络麻叶,也会越堆越高,一般夹完“一墩”,再换一个地方再夹。为不致络麻的液汁,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流失,避免难以剥离,把新鲜夹下的络麻叶,厚厚地覆盖在络麻堆上。

剥络麻是最后一道工序,用力会相对省一点,要剥快,需要用的是巧力。剥时,人坐在长条凳上,络麻放在长凳的左侧,人坐在长凳的右侧,中间放剥出来的麻皮。剥麻一般要戴上手套,取一支在中间用扭动状拗开,先剥上半支,再剥下半支。上半支细小些,皮张又薄,很容易剥离,下半支要粗壮许多,皮张又要厚实许多,还有一个硕大的根部,剥起来要艰难得多,剥根部时,在凳头上借用一下力,会轻快许多。麻皮剥到小孩腰围大小,在七分头上,用麻皮捆扎上,堆放在一起,待这批络麻剥完后,一起去河道里沤烂。

络麻有刺、有液汁,不用剥多久,汁液就会沾染在手掌上,整双手会焦黄焦黄。络麻剥多了,络麻中的液汁沾染久了,手指会开出一道道的口子,犹如一段一段断开似的,而手掌像挫刀一样,细痕纵横交错,真是惨状难睹。

络麻剥好后的下一步,就是沤烂、洗汰、晾晒。麻皮从沤熟到可以洗汰,大概需要经历十多天,气温低的话,二十来天也有可能。通过洗汰和晾晒后,就变成白白的麻纤维,俗称“麻筋”。麻筋由大队麻站统一代收,最后由供销社收购,根据计划发往所需麻制品企业。

笔者曾有过多次剥络麻的经历,现成了一份难以忘怀的回忆。围垦大地上种植络麻,从八十年代末,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剥络麻成为一个远去的名字。(前进街道供稿 通讯员 余观祥 记者 沈逸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