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有两人,其实不止两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三将军一文人。赵奢介于文武之间,在世人眼里,因为有儿子赵括的原因,赵奢武力贡献似乎应该强于文治功夫。廉颇传未单独记载,贯穿于其他人传记之中。

千百年,物质在变,人的思想,尤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似乎变化不大,就是容易把人说的恭维话当真,其实更恭维的是平台而不是人。燕王与缪贤的对话,不正是当下很多人、很多场景的写照吗?上级机关小干部来检查,这家单位的主要领导一顿“夸赞”。有一天,当这个领导到更高平台,直接成为这个“小干部”的领导,或“小干部”下到下级单位任职成为这个“领导”的部下时,他可能会变得一无是处。

有一些领导,在位时,少不了一些老板的吹捧,个人也有些飘飘然,当一日不在那个位置的时候,当年吹捧有多高,可能现在踩踏就有多重。这是蔺相如给缪贤分析的出发点。似乎,蔺相如这样的分析,看不出多优于平常人。历史笔墨有限,蔺相如可能有其他方面好的表现,所以被缪贤推荐了。不自骄,面对别人的咄咄逼人,以国事为重,这份胸襟值得他人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外交、理政好手,在带兵打仗上还是欠缺火候。

在交流上,如果想让他人按照你的思路来,那么就要把别人先领到道德的制高点,给别人把“高帽”戴好,碍于脸面,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之时,谎称赵王斋戒五日献璧,秦王不得不“斋戒”,留出充足时间归璧。赵奢收取平原君地租之时,杀平原君下属九人。面对兴师问罪,以国家大事比较,国强家才能保,为国更是为家。

廉颇失势后,门人弃之而去。复起之时,复至。常人思维君子对领导应感恩,“不抛弃”;如弃之而去,他日领导复起之时,定是没有脸面再到领导手下任职的。而这些门人的话也不无道理,将纽带“感情”变为“利益”,门人逐利而行,天经地义。

提建议是门艺术,要讲究时、顺势而为、“逆势而上”,可能粉身碎骨。同样的建议,许历封为国尉,另一人丢失性命。赵奢出兵,与秦战于阏兴。初,掩人耳目,麻痹敌人,以不敢攻示人,明确凡提意急行军者斩。有人立马就破坏新立规矩,不识时务,为将者眼界更高,考虑更周密。作为下属,要有敬畏心,要正视差距。要多去思考领导决策深层次原因,不认真思考,第一时间表达不同意见,最终只能是“自取其辱”。

团结就是力量,铁板一块,才能滴水不漏。分崩则只能离析。挑拨离间自古以来就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长平之战,阵前换帅。李牧之死,栋梁折损。后人看待李牧被杀,感觉就是赵王的自掘坟墓。好比,明末,袁崇焕被杀。防范于未然,阻止谋反发生。历史没有如果,没有人会再次站在当时执政者的角度去看处死李牧等人的决策正确与否。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可能本身就是造反,“三家分晋”,从脑海深处就怕自己重蹈覆辙吧。

小人不可得罪,千古至理名言。因为小人可以毫无成本的造谣中伤别人。

跳槽之后,深层次方面是不会再次被重用的。等待的往往是给口饱饭衣食无忧,加点荣誉老实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