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实习生 周行

通讯员 程晓琼

近日,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水处理技术赛项比赛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圆满落幕。来自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级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谭博、李学贤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支参赛队、100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以全国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拿到本次比赛一等奖。这也是该校继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该赛项获得一等奖之后,再次获此殊荣。

团队获奖照片

备战分秒必争

做实验室的守望者

今年2月底,该校生态环境学院教师董文龙、祝剑峰接到比赛通知后,积极开展选手选拔工作,从参加选拔的学生中,挑选出两位表现最出色的学生组成团队参赛。经过层层选拔后,环境工程技术的学生谭博和李学贤入选。“此前,我们只在思政课合作过,没想到我们配合这么好,他是个细心的队友。”李学贤对谭博给予高度评价。

实验室训练

因为比赛在即,团队必须抓住每一分练习准备的机会。“早饭就用面包垫垫,有时老师会主动帮我们带。” 两人每天起个大早,七点已经在实验室里做好准备,一直待到晚上九时才离开,中午的午休就在实验室找个桌子趴着睡。

训练期间,董文龙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陪这两个孩子,照顾他们实验室里日常的生活。除了是指导老师,董文龙还是教师,平时还需要给学生们授课,同时他也要为教学能力大赛做准备。为了平衡好工作、生活、比赛,每次董文龙给学生上完课以后,他就会马不停蹄冲进实验室,一边自己准备比赛,一边检查指导训练,每一周他会抽出空闲时间,结合线上和线下方式总结训练成果,解答疑问。

实验攻坚克难

亦师亦友共同进步

如何高效训练同时让学生得到放松?祝剑峰有自己的办法。“老师周末会组织一次‘加餐’,保证我们的营养。今年的夏天天气燥热,老师为特意准备好凉茶和西瓜供我们消暑。”李学贤和谭博的后勤保障工作,祝剑峰也都是亲力亲为,保证他们能安心训练。

李学贤在训练中

训练前期要快速培养默契,所以训练量很大,受伤都是家常便饭。谭博表示,只要稍不注意,经常会被刀划到手,手上也时常会留下伤痕。有时设备的管道出现漏水问题,团队需要自己利用技术去维修。比赛的题目是题库的修改和创新,这要求选手要掌握各类题型中的技术。

谭博在训练中

遇到技术难题时,团队会在一起商量,讨论解决方案。面对一些创新题,董文龙也不了解,实验效果也不好,团队也会在一起想办法解困。在一次混凝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老师们不熟悉。为了解决问题,董文龙会亲自查找相关资料,还会找省外的其他学校技术团队进行调研请教,师生一同讨论学习,设计出多个解决方案。每个方案的可行性,他也会亲自过问试验,“遇到难题,我必须要给他们一颗定心丸,沉着稳重的心态才能应对好比赛。”

比赛目标板

临场冷静发挥

历时7小时终获奖

该赛项分为模块A水处理工艺、模块B混凝实验与泵站运维,重点考查参赛选手检测与分析、水处理与泵站设施运行维护等综合应用能力。团队需要在7个小时内,做完一系列工作,还要充分临场发挥,解决突发问题。“工作量很大,还要严格管理好时间,未知事件也需要我们利用知识及时调整,氛围十分紧张。”谭博说。

谭博和李学贤比赛合影

比赛当天,团队发现,官方提供的设备与自己平时训练使用的设备并不相同,要求他们立刻熟悉陌生设备。“比赛的系统需要我们利用备用泵,而我们训练从来没有用过。”面对未知难题,谭博一下子懵了,但立刻又冷静下来。他立刻和李学贤商讨,在两个人的配合下,他们利用已知的知识对方案进行改进,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但顺利解决了问题。

在模块A中涉及电脑编程,而考题又正好是李学贤最不熟悉的的部分。多次尝试无果,一时排查不出问题,李学贤慌了神,汗珠从她的额头滴下来。团队进程被中断,谭博拍了李学贤的肩膀,提醒她注意时间,把她拉回了神。“多亏了谭博的提醒,我们权衡以后,及时做了取舍。”今年8月,师生团队共同度过了两天紧张的比赛,最后以全国第4名成绩获得了一等奖。

“比赛前我比他们还兴奋紧张,得知他们获奖我反而更加平静。孩子们很努力,他们的付出值得这个荣誉。”董文龙表示,今年是他的第五个参赛年,五支队伍四次获得比赛的一等奖,一次获得比赛的二等奖。

据悉,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技能竞赛作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