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Ningbo University),简称“宁大”,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海洋局、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
宁波大学创办于1986年,由包玉刚捐资创立,邓小平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
学校主校区位于高教园区北区,另有梅山、植物园等5个校区,占地3037亩(不含独立学院),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289.96万册、电子图书243.4万册;设有研究生院和25个学院,60个本科招生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职工2987名,全职院士8名;本科生16856名,各类研究生近9000人,国际学生2007名(其中学历生1739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0540名。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5个教学学院,其中21个学科性学院,75个本科专业,在招本科专业62个。
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宁波大学拥有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等3所直属附属医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现有教职工2987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996名),其中正高职称人员484名,副高职称人员800名,博士学位人员1468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其中1名为外籍院士),加拿大两院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乌克兰院士1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特优人才23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3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入选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名,省特级专家2名,国家、省突出贡献专家13名,省级特优人才23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5名。
学科建设
宁波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相继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1998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含工程硕士领域),各类在校研究生超过7000人。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近250人、硕士生导师1489人、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500余人。
学校通过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模式,形成了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库案例13个;被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课程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建有百余门校院级示范课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显著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学校拥有水产、通信工程、力学三个一级学科组成的世界一流学科群。截至2019年4月,宁波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动植物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47个一级学科(类别)硕士点,共计178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硕士学位点(领域);学校有世界一流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18个(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属高校人文社学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学科A类6个,省重点学科B类6个),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1个。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5] ,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群),7个省一流A类学科,6个省一流B类学科;浙江省重点学科18个(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属高校人文社学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学科A类6个,省重点学科B类6个),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1个;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18个,宁波市重点学科B类4个,宁波大学校级重点学科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力学、水产、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
水产、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
信息与通信工程、水产、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力学、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商管理、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公共管理、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
金融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农业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体育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电子信息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土木水利硕士、交通运输硕士、翻译硕士、旅游管理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药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
力学(以力学为基础,选取水产、信息与通信工程,组建“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聚焦“海洋力学与近海环境工程”、“海洋工程结构与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海洋信息通信”四大应用领域)
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
信息与通信工程、应用海洋生物技术、近海冲击与安全工程、应用非线性科学与技术 [43]
省属高校人文社学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外国语言文化、民商经济法学。
省重点学科A类(6个)
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物理、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国际贸易学、材料学。
省重点学科B类(6个)
民商法学、专门史、英语语言文学、基础数学、水产养殖、体育人文社会学。
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1个)
卫生统计学
校重点学科(3个)
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
合作交流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截止2019年5月,已与70个国家18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拓了中澳MBA、中法旅游管理本科及硕士、中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中加汉伯项目、ACCA/CGA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了国际工商管理全英文大类,建有12个本科和17个硕士和7个博士层次的国际化专业;与冰岛大学、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在校留学生2000余人,其中学历生1085人。
学校与港澳台交流日益频繁,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了校际学术以及学生交流与合作;与台湾辅仁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19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1993年,首开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先河,甬台两地大学生互访21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甬港两地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被列为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