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原风景”2017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摄影大展入展作品选登
■吴楠 点评
不同人有不同的故乡,然而每个人都会在罗平找到关于故乡的记忆。正是这片四季皆美的东方花园、魅力罗平,让每个到过这里的人都由衷地感叹: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中国摄影报社与罗平县再度联手举办的“故乡的原风景”2017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摄影大展,已于近日揭晓。
迤东新城 赵净刚 摄
点评:作者借助中景处的云雾,构造了海市蜃楼般的视觉效果,近处“实”的老城似田园,远处“虚”的新城高楼林立,既有呼应又有对比。层次分明,递进延伸,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
唯美故乡景 王纯 摄
点评:在山势的作用下,画面形成了一个隐性的对角线构图,引导观者的视线从山顶延伸至平川。在早晨的阳光和雾气的共同作用下,高与低、暗与亮形成对比,一条蜿蜒的道路成为视觉中心,山顶尚有人物作点缀,整体烘托出地势环境。
峰林之间 陈倩 摄
点评:原本略显平淡的高空视角,却因为一架无人机的出现有了新意。作者有心地选择“跟拍”其他无人机高空作业,让美景有了生趣。与此同时,罗平峰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得到充分表现,遍野的油菜花和如絮的晨雾增加了朦胧效果。
心灵之渡 贺文胜 摄
点评:作者以俯瞰的角度拍摄两只赏瀑的小船,展现了罗平山水的另一面。山石围绕碧水形成了半包围结构,更突出了主体。一道彩虹恰好出现在船附近,是点睛之笔。
回娘家 林可资 摄
点评:作者以颇具诗意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寻常情节。在地势的影响下,山坡成为多彩的背景,两个人物背着孩子回娘家的动作真实而亲切,成为风景中动人的点缀。
开往春天的列车 赵岚 摄
点评:行驶在花海中的“列车”是画面中的焦点,与曲折的道路一起形成良好的点线面关系。但取景的高度和角度使得主体不够突出,大面积的油菜花没有起到烘托作用,反而有些喧宾夺主。
布依风情——五彩佳话 袁国林 摄
点评:翠木碧水与生活其中的人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片段。作者为水保留较大面积,让“密”的景有了“疏”的影。人物状态略有表演痕迹,画面与题目似乎也难以准确对应,细节还需关注。
雾里看花 胡良辅 摄
点评:虽然命名为“雾里看花”,但作者重点表现的是花间树的姿态,错落有致,别有生趣。雾气让画面显得更平面化,突出了点线面的结构之美。盛开的油菜花色泽鲜丽,点亮了整个画面。取景还是显得有些随意,可再斟酌树枝的姿态拍摄。
交相辉映 马克军 摄
点评:云海与花海在画面中融会,一轮红日起到点睛作用,为天空染上了一抹暖色。从构图看,黄金分割和大面积留白增加了美感,但光影表现欠佳,画面整体显得平淡。
你从哪里来 陈晓蓓 摄
点评:油菜花海中身着民族服饰的行人让作者产生了“你从哪里来”的联想,但画面中的重叠减弱了拍摄意图,前景部分虚化的花朵与花海没有拉开层次,人物之间虽然没有重叠,但受背后枝干影响,未能得到突出。
春到多依河 李华海 摄
点评:前景的应用是这幅照片的特色,从繁杂的花枝间隙透出了浣洗者,黄花与蓝衣的色彩对比和前后景的虚实对比有效突出了主体。可能是受拍摄时间限制,画面的光影和色彩表现欠佳。
花海观日潮 徐定忠 摄
点评:作者有意在这幅照片中形成疏与密的对比,呈现出摄影人分布在制高处等待日出的画面。但因为山峰影调暗沉,对角线构图起不到平衡的作用,可考虑在构图时适当压缩。
花海时速 罗红 摄
点评:作者显然是有心守候在道路的拐弯处,当骑手出现时突出竞赛的动感和由此形成的韵律感。左侧骑手身影虚化彰显骑行的速度,但如果强调“时速”,也可考虑采取长时间曝光或追随法拍摄。
关爱 钟蔚东 摄
点评:这是一个寻常生活的温情瞬间,作者敏感地观察到两位老人逗弄孩子的瞬间,捕捉到了长对幼的真挚关爱,人物表情真实生动。后期的四周压暗处理虽然突出了人物面部,但丢失了更多环境细节。
春归 韦伟海 摄
点评:画面中心两个背篓满载的劳作者,为这个静美的“春归”景象增添了生活气息。主体人物较好地分割了前后景,可以考虑调整背景与前景所占面积的比例,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 闲话影展
换位思考 ?傅图
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其实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拍摄如此,参加摄影展赛的选拔也是如此。换位思考能让我们获得更多信息,秉持更好心态。
与主办方换位思考,是对一个摄影展赛活动建立理解的关键。不同的摄影节、展览、赛事等在立足点和宗旨上会有所不同,理解主办方的意图会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照片参与活动,并由此获得较好的成果。比如面对一个地域性的影展,站在主办方的角度,自然希望通过征集优秀之作充分展现该地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时代风姿。而后再聚焦主题和征稿细则,就不难知道主办方特别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照片投稿。
与被摄者换位思考,不仅能够避免很多由此带来的纠纷和争执,也有利于拍摄的进一步深入。有经验的摄影人都知道,无论是拍摄纪实、人文题材,还是表现民俗生活,与被摄者的沟通非常关键。在充分沟通、相互理解的前提下获得的照片,无论是在拍摄期间还是使用传播时,能避免法律和情理上的种种问题,也会让被摄者面对镜头流露出更自然、真实的状态。摄影人的敏感不仅体现在“眼”,更应在“心”,发现难得的画面,同时站在被摄者角度理解其所感所想。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与评委之间的换位思考。这就要求参评人客观看待自己的照片:是否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或面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是否与摄影语言和创作基础恰当地结合,画面能否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在换位中,不妨视自己为评委,评判照片的好坏,站在全局立场想问题。标准定高一些,眼光更挑剔一些,只有敢于面对不足,才能及时修正。自己能一眼识出的缺陷,别侥幸认为评委会漏过。
换位的过程,也是自我评判学习的过程,站在公正的角度扪心自问,这张照片是否够资格入选?如果能入选,理由是什么?如果不能,那问题又是什么?如何改进才能让这张照片提升?无论结局如何,这种换位思考势必会打开新世界,扩展自己对摄影的新认知,对今后提高摄影水平大有裨益。多站在这种角度看照片,视角自然变得开阔,心胸也随之开阔,参评带来的情绪压力也就随之而解。
换位思考还是影友相互交往的人际基础。在前往各地采风拍摄之余不妨多结识各地的名家,多征求当地摄影高手的意见,发现更多摄影带来的乐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入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