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我们读过一篇课文“一面”。里面讲的是解放前,一个上海英商公司的卖票员,在内山书店买书的故事。
当时正值1932年的秋天,上海的天气已经转凉。这个卖票员看到一本中文的书“毁灭”,鲁迅译,由于他之前看到杂志上介绍这个书来着,说是一本好书,所以他颇有些兴趣。
但是由于书没有被切边,所以他没法去预览里面的详细内容。(切边的意思是,,当时的印刷是在整张纸的上面印刷,这张纸按照一定的排列是可以切成多少开的,如果切成16开,那每张纸就是16开纸,切边之后,就是一本完全成品的书了)。
他看到书店老板走了过来,就客气的询问书的定价。内山老板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友善的,他客气的点点头,回答说“一块四”。
卖票员当时就尴尬了,太贵了!他和他的室友的饭费在他那里,也仅仅才有一块多钱,不可能全部拿来买书啊?他自己有工作,还稍微好点,他的室友是失业的状态,短时间没有收入的。
内山先生看出来了他的窘迫,呵呵一笑,和书店内的另一个人说了一句日语。这时候,在日本留过学的鲁迅先生出场了。他对这个卖票员的性格和求学欲还是非常赞赏的。于是他又推荐了一本书“铁流”,定价一块八。
卖票员直接怂了:“我真的是买不起”。鲁迅先生立即替内山先生做主了:两本书,一共3.2块钱,现在一块钱卖给你了(三折)。
鲁迅先生的意思很明显:“毁灭”是他翻译的,他不要提成了,直接送给卖票员就好。但是“铁流”是曹先生(曹靖华)翻译的,他做不了主,但是只收工本费一块钱。
鲁迅先生真是好人啊,内山先生也是。
但是一块四银元一本书,另一本一块八。这到底多少钱啊?这书是很贵还是很便宜呢?
初中的另一本课文“多收了三五斗”里面记叙了,糙米五块钱一石,谷子三块钱一石。这就是民国时期三十年代的写照,银元的购买力很高。由于“一面”发生的时代更稍早一点,其购买力更高,那时候还没有法币,市面上的主要货币就是银元和铜板。
民国三十年代初,一个银元可以买到30斤大米,或者八斤猪肉,或者一百五十个鸡蛋,如果用于添置衣物,购买房产,购买工具等等,银元的购买力就会成倍增长。平均计算下来,个人觉得当时的一个银元,购买力约等于现在的300块钱。上海的普工的工资大都每月8到15个银元,就是相当于现在的2400到4500元。
那么“毁灭”这本书相当于现在的420块钱一本,“铁流”差不多540块钱一本。这也太贵了吧,怪不得孔乙己有钱喝酒,没钱买书,不是他不想买,是实在买不起啊!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书这么贵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印刷和制作技术比较落后,出版社也少,导致物以稀为贵。还有当时很重视版权,并且没有盗版,卖书的钱,还需要给作者或者译者一部分提成。而且当时排版,印刷和制作的技术虽然相对老旧,却非常重视印刷质量,重视纸张和封面的质量。这是由于当时读书人比较讲究书籍的质量,所以制作好且精美的书籍,让人爱不释手。
当时不止书籍昂贵,报纸不便宜,聂耳给卖报小姑娘编写的“卖报歌”,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意思是说打折特卖),一个铜板行当于两块钱,那就是十四块钱两份报纸,七块钱一份,还是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