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八章通行本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学问一天比一天增加。
求道的人,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
私欲减少又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
“无为”表面上没有作为,实际上无所不为。
治理天下,要以“无为”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扰乱民生,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逐句解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指学习诗书礼乐。日益:每天增加。道: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日损:每天减少。
求学的人,每天都能增进知识和学问。修道的人,则每天都在减损私欲和杂念。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修道是为了提升身心和品性。知识可以增进,修身在于做减法。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修道的人不断去除私欲杂念,最后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指不为自己私利去作为,也是不妄为,一心为公,遵循自然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无为的境界是“为而无为”,也就是做得非常自然,看起来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治理。无事:无为。有事:满足私欲而扰民。
治理天下,要以“无为”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扰乱民生,违反自然,那就不能治理国家了。
心得总结:
本章是前一章的继续,即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来讲解“道”的运用。为学是学知识和经验,会一天天增长。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永远没有尽头。而为道则是修身养性,需要一天天去掉心中的妄念,让自己的身心回归自然,接近于“无”的状态,因此是不断减损,直到彻底去除个人私欲。
如果领导人能够把私心杂念减损到了“无”,抛却个人利益,一心为公,那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再去做任何事,包括治理天下,就没有不成功的,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无所不为。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作为,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二是遵循自然。不扰民,不破坏,做了很多事而让人们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做。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德经》的核心观念,也是老子提出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积极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消极的,是倒退的,然而这都是我们对于无为的误解。无为并非真的什么也不做,而是做了看起来像没有做一样,做得非常自然。从本质上来说,无为是在解决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对立统一问题,试图找到一个化解矛盾,平滑进行质量互变的途径。老子早就看到了事物的运动性和矛盾性,如果一味地朝某一面发展,达到极致势必会转向对立面,而在转向另一面之前如何做到平滑过渡,如何做到顺其自然则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可以说在前神学时期,即两千多年前,也就是老子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宇宙观以及社会观,是真正的哲学家。老子破天荒地提出了超越现实社会的“道”这个神奇的概念,它说不清道不明,它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与神也不同,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无”,对世界起着支配作用。
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被很多人给误解了,以为是消极无为,遁世退隐之学,这真是可惜至极。“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通过“无为”来达到更好的“有为”,这是老子想要告诉统治阶级和领导者的。中国古代社会,虽然表面上是儒家是正统,但背后奉行的是道家和法家,在本质上其实是道家。道家在根本上影响着中国,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生活上的方方面面,老子的思想早就入于无形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