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是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成立于1949年7月7日,建馆之初名为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辽博新馆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占地面积8.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分为陈列展览、观众服务、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等五个业务区。陈列展览区分三层,有22个现代化展厅,展陈面积2.4万平方米,是国内建筑面积和展陈面积最大的省级博物馆之一。
辽宁省博物馆
辽博现有馆藏文物近十二万件,其中珍贵文物数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分为书法、绘画、丝绣、青铜、陶瓷等二十个门类,尤以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瓷器、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其中,历代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素以体系完整、品质精良、精品荟萃而蜚声中外,如馆藏现存世界最早的楷书墨迹《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唐摹万岁通天帖》,“草圣”张旭《古诗四帖》,宋徽宗传世草书孤本《千字文》,传世人物画巨作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宋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时期中国南派山水画鼻祖董源的传世代表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宋徽宗《瑞鹤图》等,皆为稀世之珍。
辽宁省博物馆 - 华国锋题字
第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
此展品为红山文化时期文物。高15厘米,宽10.2厘米,厚3.8厘米。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采集。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红山文化玉猪龙
第二.新石器时代彩绘双腹陶罐
高27.3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8厘米。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早期青铜文化墓地出土。唇口外敞、斜直肩,环形小腹、束腰、鼓腹,假圈足略外撇。器物整体造型优美端庄,各部比例协调,通体以黑彩和红彩搭配绘画几何纹和双连体回纹。
彩绘双腹陶罐
第三.西周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罍是商周时期贮酒器,容量较大。这件罍纹饰以浅浮雕为主,结合细部刻划,有很强的立体感。罍身纹饰分肩、腹两部分,都以对称夔凤纹为饰,通身以云雷纹为地。圈足部分饰一周龙纹,或说是夔纹。罍盖上铸出一条蟠踞的龙,形如蜥蜴,头上一对瓶形角,这条龙盘着身子和尾巴,双足着地,肘部微曲,似随时要发力跃起,动静之际,栩栩如生,盖的顶部正对龙胸腹的地方刻画有几只简化又鲜活的蝉纹。精美的纹饰、流畅的造型以及强烈的写实意味代表了周代造型艺术的极高水准。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第四.西汉马蹄金
整体呈马蹄状,形象逼真,蹄内中空,蹄底内凹,有划痕。
西汉马蹄金
第五.三国、北朝花树状金饰
此器基部长方形,透雕云纹,周边满布针孔,基部四角各一穿孔,大的有13长枝,3短枝,共16枝,每枝上缠有小环四、五个,并均系有桃形金叶数枚,枝叶繁茂如花树。小的有11分支,其中1枝已断,枝上有缠环和桃形金叶。
花树状金饰
第六.唐人簪花仕女图卷
工笔重彩描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猧儿狗两只,白鹤一只,画左以湖石、辛夷花树一株最後结束。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博鬓。前额发髻上簪步摇首饰花十一至六树不等,鬟髻之间各簪或牡丹、芍药、荷花、绣球花,花时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间都贴金花子。
簪花仕女图卷
第七.北宋“上京”款大晟南吕编钟
青铜铸造,透雕双龙钮,有铁鼻环,钟两面铸蟠虺纹,栾旁篆带皆为细蟠虺纹,其间隔以绳纹凸起线,属于椭圆筩式乐钟形式。编钟一面铸“大晟”,一面铸“南吕中声”篆文,是宋徽宗所制新乐——“大晟乐”里的编钟之一。
大晟南吕编钟
第八.辽三彩印牡丹蝴蝶纹海棠盘
器呈八曲海棠花式,宽折沿,斜直壁,浅腹,平底。粉红色陶胎,胎质细腻坚致,挂白粉衣,外壁黄釉,盘内施三彩釉。折沿印卷草纹,内心印绿叶牡丹一朵,两侧衬以对飞的蝴蝶,以白釉为地。造型优美大方,纹饰富丽生动。
辽三彩印牡丹蝴蝶纹海棠盘
第九.辽白瓷盘口长颈注壶
盘口,折沿,竹节形长颈,管状直流,硕肩,下胫部内收,圈足外撇。肩饰一条凸起棱线。白瓷胎,胎质坚致细腻,外施白釉,莹润洁白,底足露白胎。
白瓷盘口长颈注壶
第十.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通体呈八棱形。直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内挖圈足。颈部凸棱似箍,肩部塑贴兽首。青白釉,青花发色淡雅。口部饰锦纹,胫部为变体莲瓣纹。腹部以龙牙蕙草纹为地,在四合如意形开窗内绘莲池小景和松竹梅,八幅图案分成两组排列。颈部上下开窗内的多种折枝花卉与梅花组合成四季花卉。从开窗中观赏纹饰,别有洞天,意境深远。
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